(专业代码0451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专任教师。具体要求如下: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科专业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思想政治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能胜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能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和中等技术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政策与法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比较熟练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能独立开展与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关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研究;能规范撰写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论文。
二、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 2 年,特殊情况下允许延长2年。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
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想政治)专业的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程(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6学分)、和实践教学(8学分)四个模块。总学分36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学 位 基 础 课 |
外语 |
2 |
32 |
1 |
考试 |
专职教师承担 |
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
2 |
36 |
1 |
考试 |
教育原理 |
2 |
32 |
2 |
考试 |
课程与教学论 |
2 |
32 |
2 |
考试 |
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 |
教育研究方法 |
2 |
32 |
2 |
考试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32 |
3 |
考试 |
专 业 必 修 课 |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 |
2 |
32 |
1 |
考试 |
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 |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 |
2 |
32 |
1 |
考试 |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
2 |
32 |
1 |
考试 |
思想政治教育测量与评价 |
2 |
32 |
2 |
考试 |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术与应用 |
2 |
32 |
2 |
考试 |
专业选修课 |
专业理论知识类课程 |
政治与经济专题研究 |
1 |
16 |
2 |
考查 |
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 |
哲学与文化专题研究 |
1 |
16 |
2 |
考查 |
青少年问题研究 |
1 |
16 |
2 |
考查 |
教学专业技能类课程 |
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实践 |
1 |
16 |
2 |
考查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1 |
16 |
2 |
考查 |
教育教学管理类课程 |
教育管理 |
1 |
16 |
3 |
考查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1 |
16 |
3 |
考查 |
班级管理与团队工作理论与实务 |
1 |
16 |
3 |
考查 |
补修课 |
非师范类专业补修课 |
教育学 |
/ |
32 |
1 |
考查 |
专职教师承担 |
心理学 |
/ |
32 |
1 |
考查 |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
/ |
32 |
1 |
考查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 |
32 |
1 |
考查 |
伦理学 |
/ |
32 |
1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 |
32 |
1 |
考查 |
说明:根据教学中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部分课程的部分内容将采取校外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的应用性特点。
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学年,其中校外集中实践不少于 1学期。
实践项目 |
实践形式 |
具体要求 |
考核 方式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校内实训 (2学分) |
教学技能训练 |
思政课教案、课件设计各2个 模拟授课2次 |
考查 |
1 |
1 |
任课 教师 |
微格训练 |
微格思政教学实作2次 |
考查 |
0.5 |
1 |
任课 教师 |
课例分析 |
思政课课例分析报告2份 |
考查 |
0.5 |
2 |
任课 教师 |
校外实践 (6学分) |
教育见习 |
听课10次,听课总结报告10份 |
考查 |
1 |
1 |
校内外导师 合作 |
教育实习 |
教育实习1学期,实习报告1份,班主任与团队工作总结1份 |
考查 |
4 |
3 |
校内外导师 合作 |
教育研习 |
研习总结报告1份 |
考查 |
1 |
3 |
校内外导师 合作 |
五、培养方式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导师组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即实行校内学科专家与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有机结合的双导师制。校外导师队伍由中小学和中职有经验的高级教师组成。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并指导课程实践,兼职导师主要负责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教学技能培养,同时参与专题讲座和项目研究。专兼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
围绕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学习阶段采取“2+2理论实践轮转”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在前3学期以两周为时间节点交叉进行),将专业实践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选题及开题
1. 学位论文选题应与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来源于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2.论文题目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如需改动,需经导师审定,报导师组同意,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3.研究生在选题、调研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所在学科、专业范围内进行开题报告论证。由导师主持并邀请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参加,一般不少于五人。开题报告论证决议采取表决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过。开题报告须在指定时间内交所在院。开题报告论证未通过者,在1-2个月内可补做开题报告论证。
4.研究生应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保证其有一年时间撰写学位论文。
(二)中期检查
1.导师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对所指导的研究生科研训练、文献阅读、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完成情况以及学位论文的进度、完成部分的质量等进行全面评价,重点是对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导师要掌握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动态,加强论文指导,定期检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记录,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要严格把关。导师对研究生中期检查情况给出评语,评语包括对已有工作评价,以及对计划完成情况、研究生表现和今后研究的指导。
2.中期检查一般在第三学期完成。
(三)论文答辩与评定
1.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学位论文的撰写应符合学术标准,论文字数原则不能少于2万字。
2.学位论文问题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论述充分、格式规范、表达流畅,有自己的见解;应能运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体现研究者合理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位论文进入答辩环节,须组成不少于5人的答辩委员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或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4.完成所有培养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他
非师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入学后,应补修 3 门师范类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若本科修过相同课程或者有教师资格证的,可申请免修。跨专业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学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计学分。若在被录取为研究生之前已修完相应课程的,可申请免修。
八、阅读书(刊)目
(一)必读书目
[1](美)博林,(美)德温,(美)韦斯-韦伯,连榕等译.教育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刘新科,栗洪武.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加涅.教学设计原理(第5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吴庆麟,胡谊.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7]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政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叶圣陶.叶圣陶政治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6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刘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邝丽湛等.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孟庆男.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原理.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1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7]吴少荣,邝丽湛.中学政治教育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8]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
[19]孟庆男,马宝娟.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0]全燕黎.中学政治教师教学技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1]Linda Campell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4]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5]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6]王文科.课程论.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
[27]黄政杰.课程设计.中国台湾东华书局,1999.
[28]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29]派纳等.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0]张华.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二)选读书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6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0
[6]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92
[7](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
[8]王惠岩.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吴铎,彭承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施良方.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钟启泉,高文,赵中建.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2]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3]张异宾.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政治品德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14]杨玉圣,张保生.学术规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孙可平,邓小丽.理科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16]刘旭东.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首都师大出版社,2003.
[17]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8]张家全.网络与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9]靳玉乐.探究教学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
[21]雅斯贝尔斯.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2]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3]韩军.听韩军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4]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5][日]佐藤正夫著,钟启全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三)期刊
[1]课程.教材.教法.月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自2000年起
[2]教育研究.月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自2001年起
[3]教师教育研究.月刊.北京师范大学.自2000年起
[4]教育发展研究.月刊.上海.自2000年起
[5]心理科学.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自2003年起
[6]思想政治课教学.月刊,北京师范大学.自2003年起
[7]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月刊.高等教育出版社.自2003年起
[8]思想理论教育.月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自2003年起
[9]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月刊.陕西师范大学.自2003年起
[10]思想教育研究.月刊.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自2003年起
[11]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月刊.湖北教育报刊社.自2003年起
[1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双月刊.哈尔滨理工大学.自2003年起
[13]全球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自2003年起
[14]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自2003年起
[15]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清华大学.自2000年起
[16]教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自2000年起
[17]教育发展研究.月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自2000年起
[18]心理科学.双月.中国心理学会.自2001年起
[19]教育研究与实验.双月刊.华中师范大学.自2001起
[20]教育理论与实践.旬刊.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自2001起
[21]外国中小学教育.月刊.上海师范大学.自2001起
[22]中国教育学刊.月刊.中国教育学会.自2001年起
审核:必赢nn699net教育硕士培养指导委员会